書名:阿德勒心理學講義
原文作者:Alfred Adler
譯者:吳書榆
出版社:經濟新潮社
出版日期:2015/05/07
為何多數人都無法理解自己的夢?
原因很簡單,因為即便是清醒時,也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。
一代大師阿德勒(1870-1937)創始了個體心理學,是影響後世甚鉅的心理學家、心理治療大師及兒童教育家。經濟新潮社出版這本書《阿德勒心理學筆記》,是 1927 年阿德勒著作的中譯本,原著雖然距今已近 90 年,但讀起來依然讓人有很多心靈上的觸動。無怪乎自去年五月初版之後,二月內連七刷,且至今依然在書市長銷。
阿德勒學說最為人知的,就是『自卑與超越』的論述。他指出,自卑感是人類努力與成就的基礎,卻也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。因此,阿德勒深入分析自卑感,揭開其副產品─「自卑情結」與「優越情結」對人們的戕害。他接著提出藥方,揭櫫過好生活該有的「常識」、「社會興趣」與「社會適應能力」,期盼能幫助人們與自卑感共存共榮,設定有用與健全的人生目標,進而活出生命的意義。
阿德勒在本書中,還提到人生原型、社會興趣、人生風格、早期記憶、夢與夢的解析等個體心理學的重點議題,並且從人格、童年、家庭、教育、人際關係、愛情與婚姻等各個面向,舉出形形色色的臨床故事,彷彿老師在為學生講課一般,論道說理。讀起來,有點像讀白話版《論語》般的字字珠璣。個中滋味,則有待大家親自咀嚼品嚐文句背後豐沛的底蘊與真義。
筆者特別喜歡阿德勒對於夢境的分析。阿德勒在書中指出:『夢境所選擇的畫面、記憶和幻想,在在都指向作夢者心之所向。夢境能告訴你作夢的人有哪些傾向,最終,我們就能看到他想要達成的目標。』
所以,阿德勒提到,當他明白夢境的意義之後,從此就不再作夢了。
總之,透過本書,你可以從頭或重新認識阿德勒。而且隨著他的所思所談,其實就是一種與大師的對話,也與自己對話。或許,你將有機會藉此而更認識真正的自己,學習擁抱每個人都有的自卑感,將所有的不美好化為養分,然後慢慢萌生出勇氣,面對一切人生的挑戰與逆境。
撰文:兼任助理 戴國熙(2016/03/18)
※如果對本書有興趣,歡迎至諮商輔導暨校友聯絡中心閱讀或借閱(開放時間及借閱辦法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