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教育暨法鼓講座-心經與自我探索

10月26日下午,諮商輔導暨校友聯絡中心於綜合大樓GC103教室,主辦了一場生命教育暨法鼓講座,邀請郭文正博士蒞校演講,講題為《心經與自我探索》。滿場50多位同學,享受了一個下午知性的饗宴。

郭文正博士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博士班,兼有心理諮商師及社工師雙執照。他既是步行黑白江湖的社工師,也是傾聽善惡心靈的心理諮商師。多年來服務於監獄及戒治所,陪伴許多因案失去自由的社會邊緣人,走過難熬的一段路。

郭文正博士首先由《心經》談論自我的認識論出發,從五蘊、空與色、六根與六塵,歸結到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的空性。接著,橋接到心理學的感覺與知覺主題,巧妙地把佛法的精髓和心理學的研究結合在一起。

郭文正博士指出,知覺具有選擇性、組織性、恆常性三大特質,並舉了羅夏克墨漬測驗及一些精采的圖片和實驗作為佐證,這部份是整個演講的一大亮點。特別是艾姆斯小屋實驗,特別令人印象深刻。由於影響感覺與知覺的心理因素,包括了價值、態度、過去的知識或經驗、周遭的情境等因素,以致知覺受到個人內在歷程影響甚大。每個人的知覺能力不同、知覺面向不同,所以看到同樣的東西會有不同的反應、認識與理解。而我們所知覺的事物,未必是事物真正的樣貌。此處,主講人導出了《心經》和心理學的共同觀點:我們都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世界的影響,經常處於一種錯覺或判斷錯誤的狀態,此即佛家所說的「無明」。

郭文正博士進一步指出,我們所認為的世界,只是我們選擇與注意後的世界,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,並不是真實的世界。在許多時候,我們看待自己的知覺,也與實際的情況不符,處於一種看不懂自己,看不清自己的狀態。所以,我們所認為的自己,往往不是真實的自己,我們其實並不了解自己。

據此,自我探索的練習,就顯得格外重要了。郭博士首先介紹了心理學上著名的周哈理窗概念。實作上,我們可以請身邊的人,寫下他們對我的看法,然後把這些看法,分成「自己知道的」和「自己不知道的」二大部分,再結合自己所知道的自我,就可以得到公開我(你知、我知)、盲目我(你知、我不知)、隱私我(你不知、我知)及潛在我(你不知、我也不知)四大部分。我們可以從自我坦露來努力,讓公開我加大、隱私我減小。也可以從他人的回饋來增進自我了解,讓公開我加大、盲目我減小。至於潛在我的減小,則可以從頓悟、探索了解、冒險、多元發展等方向努力。

郭文正博士在演講中,簡單介紹了二本有關自我探索的書,一本是《小王子》,一本是《為自己出征》。

《小王子》是一本大家比較熟悉的書。故事中的小王子在探索之旅中,由於擁有開放的心胸、純真的自性、誠懇的互動以及深刻的反思,所以能夠用心靈把事情看得真確。書中強調,重要的東西用肉眼是看不見的。在諮輔暨校友中心的書架上,有整套的《小王子》讀本,大家可以前往借閱。

《為自己出征》描述一位全身穿著厚重盔甲的武士,因為內心過於恐懼,盔甲須臾不敢離身,久而久之,鏽蝕的盔甲竟然脫不下來了。此時的武士,不僅生活品質大受影響,甚至連基本的進食都很不方便。更慘的是,他的太太因為長久無法擁抱真實的丈夫,終於對武士下了最後通牒:「你若不脫下這一身盔甲,我就要跟你離婚。」沮喪的武士,在梅林法師的協助下,艱困地通過了沉默之堡、知識之堡及志勇之堡,逐漸脫下盔甲,變成一個輕安自由的人。

當我們遭遇困厄危難時,總會不自覺地怪罪別人,或是怪罪外境。特別是像書中武士的境況--當改變的壓力來自外在,而非源於自身的覺悟時。「武士是如何脫去盔甲的?」就像書名所揭示的,改變的主導權純然在自己,因為自己是因,而不是果。

最後,郭文正博士提到幾個自我探索的方便法門,包括我的書寫、日記、心理測驗及諮商輔導,他並以自己為例,分享寫日記對自我探索的效果。

 

撰文:兼任助理戴國熙 2016/10/31

攝影:陳亭螢 2016/10/26

 

心經講座照片1

DSC_0257V